辉山乳业(6863.HK),一个存在了60多年的老品牌,在2017年3月24日上演了股价断崖式下跌的惨剧,并一举创造了港交所历史上最大的跌幅新纪录。由此引发了新一轮的舆论热议。我们撰写的《辉山乳业专项监测报告》中显示,截止3月27日,新闻网站相关信息超过5000条,自媒体信息超过300000条。且在不断发酵之中。
梳理过往媒体报道,围绕本事件的舆论潮有三波。标志性报道分别为:2016年5月26日首发于华尔街见闻的《外媒惊呼奶牛租赁融资模式:金融创新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2016年12月16日由知名做空机构浑水公司所发的做空报告;以及本次(2017年3月24日)财新所发的《独家:辉山乳业召开债委会23家银行牵扯其中》。
相对应的结果是:第一次的媒体质疑,并没掀起舆论波澜;浑水公司的做空,引发辉山当日停牌,但在第一大股东冠丰2476.6万股的增持及后续与平安银行通过股权质押获得21.42亿港元贷款延期后,股票复牌,股价企稳,辉山算躲过一劫。不料,四个月后,媒体曝光了辽宁金融办的内部文件(更早缘由3月20日,债权行接到辉山乳业通知,称因故无法还本付息),直接引发了资本市场上如前文的一幕。
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时间,舆论哗然。
进一步研判舆情热议,发觉各方角度各异:直述金融办会议内容者有之,列举涉及金融机构者有之,点评辉山经营异常者有之,回顾浑水做空报告并大赞过往做空历史者有之,推断辉山危机源头者有之,提醒港股投资者有之,猜想下阶段事态发展者有之。
站在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角度,笔者对下面三个问题比较关心,试图做一剖析。
问题1:银行风控机制是否失灵,仅仅是能力问题吗?
风险管理是银行的生命线,尤其是信贷风险。据报载,辉山乳业有70多家债权人,其中23家银行,十几家融资租赁公司,金融债权预计至少在120亿元-130亿元。如此众多的银行,将如此巨额的资金贷出,不可能没有风险措施。
退一步讲,假定银行的风控措施运行正常,贷前评估没有发现问题。但贷后阶段,尤其是浑水(Muddy Waters Research)2016年12月发布的2份做空报告后,4个多月的空置期,银行为何未能采取必要有效措施,以至于面临当前窘境。
可能情况有四:情况一是银行没有看到浑水的报告;第二种情况,视而不见;或者第三种情况,研读了浑水报告,并做了相关核实和调查,综合其他判断,发现当前信息不足以构成风险预警并采取必要措施。如果以上均无法成立,那还有最后一种可能,就是明知企业的风险,但因为各种原因仍然未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
那么,这些可能性站得住脚吗?
首先,银行不知浑水报告。依常识这几乎不可能。如果真是这样,就是银行风控的彻底失职。
第二种情况——视而不见——的可能性有吗?依照经验看,浑水和香橼两家知名境外做空机构,阻击中概股并非第一次,阻击成功率也并非不高(有媒体报道称遭受浑水袭击的公司,几乎都陷入股价暴跌、市值缩水,甚至无奈退市的结果)。另外,本次辉山乳业被浑水深度调查并“有图有真相”地定性为“骗子公司”,“市值为零”,可谓极度差评。这些放贷数亿,数十亿的银行若是视而不见,那更是失职。
第三种情况——看到,重视,做了调查,但发现情况没那么严重——的可能性大吗?有这种可能。那到底什么原因导致银行判断失误呢?个人揣度有三:过往的光环掩盖了当下的风险而造成的灯下黑。辉山乳业作为有年头的省内明星企业,无论在当地的市场占有率还是当地政府的背景资源上,都让银行一时很难和经营困难产生关联。即便有一丝念头,也会被这个闪耀的光环所吞噬;其次,各家银行管理者从个人情感上也很难接受,一家自己看着(喝奶)长大的战略合作企业怎么可能出现问题,何况过往信用记录良好(报载,有债权人反映辉山过往有欠息行为,但往往在银行计逾期时及时还息),并给银行贡献了那么多利润。另外,2016年12月辉山对浑水阻击的成功应对也客观上坐实了部分银行的判断,也打消了部分银行的质疑。浑水就是浑水,辉山还是那个辉山。
自然,在未获得第一手资料的情况下,我们不能断言全部银行均未采取相应措施。如报载“中国银行辽宁分行由于贷款集中度过高,已在慢慢压退辉山的贷款”“红岭创投在2017年1月下调针对辉山的授额度,授信金额由1亿元降低为5000万”。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平安银行与2016年12月末(浑水报告后)与辉山签署股权质押贷款延期一年协议,提供21.4亿港元的贷款,质押股份34.34亿股。质押率为3成,可见平安对辉山的风险具有一定预料,从而给自己留出了很大的安全边界。只是未曾料到,辉山乳业能够如此神速和凶猛,让平安预留的后手彻底失灵。
也许部分债权人已发现风险,也采取或即将采取必要措施。但无论怎么说,辉山资金链断裂,70多家债权人出现不良,这两点却是事实。可以肯定,大部分债权人还是做了误判。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合理的情况就是第四种可能——银行明知有问题,但未(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尴尬了,我的哥。
问题2:造成这一尴尬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说起来可能有些学究,熟悉套路的内行人肯定会来一句“too样too森破”。
俗语讲,借前孙子借后爷。确定借贷关系后,银行与企业便成了拴在一根线上的利益相关者。银行明知企业有风险却还续贷延贷,与其说是帮企业,毋宁说也是在帮助自己。银行给企业的贷款,同时也是银行自己的资产。一家企业不良的坐实,牺牲的可是活生生的银行利润。如本次的九台农商行,如果当期发生不良,将吞食银行利润过半(该行给辉山发放贷款13.5亿元,该行2016年净利润23.16亿元)。所以,理性的选择是“帮”——执行“三不断”原则,好让企业别死去。大家都不想同归于尽呀。
这一逻辑在国有大企业和地方龙头企业尤其成立,因为他们的“拖水能力”更强。这里就不得不提及第二个因素,就是当地政府的有形之手。在当前环境下,银行尤其是国有行,针对关系地方财政、声誉、就业和稳定的大企业,放贷很大程度是一个政治问题。本次金融办组织的债委会会议精神充分说明了这点。加上这根指挥棒,敢问哪个银行(尤其是国有行)还轻易跳出来断贷,只能寄希望于经济周期快过、企业经营好转,或者说服自己,出事了政府也会兜底,最不理想也可能给我点政策支持,赔钱赚点社会资本也总不是坏事。所以,据报载,“在本次债权会议的自由发言环节,中国银行、浙商银行和吉林九台农商行纷纷表示,他们相信这个60年的老品牌,相信辉山乳业,相信政府”。
另外,从辉山乳业的贷款类型看,担保贷款占大头(信用贷款15.5亿,担保贷款103.5亿,抵押贷款21.2亿),加之担保贷款中关联企业互保为多,导致银行在风控决策中更加犹豫不决。谁也不敢动,谁也动不起。
总之,银行这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行为,实质也是多重博弈下的理性行为。
问题3:银行下一步的改进方向是什么?
上述的理性选择,只不过是当前情景下的被动最优选择罢了。作为一个案例分析,希望银行等相关金融机构能亡羊补牢,从中汲取教训,真正把风险防起来。
针对现有潜在风险企业,“三不措施”也许可以理解,但也要做好相应的跟踪工作,多渠道,多角度地监测风险信息,不放过任何一个蛛丝马迹。如网络负面舆情的监测,公检法、工商数据、税务数据、海关数据等专业数据库的查询及交叉对比分析。同时,加强线下调查,与企业管理者的紧密沟通,通过多种方法评估风险暴露程度,做好危机管理预案,最大程度的减少风险带来的损失。
其次,亡羊补牢,加强同类型贷款客户的重点梳理。在类似企业、相关企业在贷前采取风控措施,避免出现被绑架情况。银行人员应深入基层,深入了解客户的一举一动,才能有备无患。只有学会潜水,才能在大潮退去前发现谁在裸泳,辉山乳业式的资本运作把式才能被尽早识破。
第三,风控是银行的生命线,经营银行就是管理风险。在信用风险管理上,信用与收益成正比,但不等于风险越高越好。只有敬畏风险,才能管好风险,也才能获得承担风险后的收益。银行风控人员应该树立正确的风险观,重视任何一个风险苗头,不放过每一个风险预警点,那怕是微博上一句看似随意的供应商吐槽。回到本案,针对浑水的质疑,风控者不能预设做空者的立场,而应该神经反射式的问自己:他们说的问题我怎么没发现?他们说的问题果真存在吗?他们所动用的调查技术和分析方法我采取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