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辉山乳业、东北特钢两个不良资产处置案例在业内引起了不小的争议,地方政府从维护稳定的角度出发,推出了不良资产处置方案。表面上看,稳定了地方经济,保证了企业能正常运营。实际上,这种政府强力推动的重组方案,都是以牺牲金融机构的利益为代价,对政府的长期信用损害不小,值得关注。
以辉山乳业为例,董事长花3000多万,聘请中介推出的重组方案,不但要维护原董事长对公司的控制,还要求有15%的股权。更可笑的是账上的几十亿现金不翼而飞,虽然媒体大肆报道,好像一直也没有什么准确的说法,财务总监失踪一年有余,也无人问津。政府作为重组的参与方,必须站在中立的立场,确保各方的利益。辉山乳业重组,首先要做的应该是搞清楚资产到底有多少,请独立第三方审计,给债权人一个详细的说明和解释。在此基础上,如果发现有违法行为,绝对不能姑息,必须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市场的正常秩序。至于公司原董事长,信誉完全丧失,也不可能还有资格继续担任重组公司的董事长,只能配合辉山的重组。目前来看辉山乳业的资产还是比较优良,完全可以聘请第三方团队进场管理,保持生产经营正常进行。后续通过拍卖重组,应该可以更好的补偿现有债权人。
东北特钢也是同样的问题。政府没有站中立的立场上处理重组,只是一味的给债权人和金融机构施压,通过所谓的由政府和破产企业共同推出的重组方案。金融机构,特别是地方的金融机构,敢怒不敢言,只能被动接受重组方案。短期来看,问题得到了解决,金融机构承担了大部分损失。长远来看,损害的是地方政府的公信力,未来不仅仅会推高地方政府和企业的融资成本,更可怕的是,地方金融机构很难再得到总部的支持,外地金融机构一朝被蛇咬,恐怕也会远离东北。
振兴东北,各级政府不遗余力宣传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但是良好的营商环境绝对离不开良好的金融环境,这一点,值得所有的地方政府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