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16.10

解读舆情中的银行弱势群体说
来源:贝叶思咨询——闫成印


  • 银行弱势群体说首次提出引发热议

 上图为2015年3月4日下午,全国两会继续进行中。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建设银行原行长张建国在发言时说,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到了临门一脚的关键时期,推进改革过程中会伴生很多问题。因此才有后来,张建国说到“银行是弱势群体”,不过还是引发哄堂大笑,现场包括总理也笑了,从行业对比的意义上来讲,银行业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之下仍处于相对强势的状态与地位,乍一谈到弱势自然难以理解。因为弱势群体的含义是这样的:弱势群体,作为一个政治经济学新名词是指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由于群体的力量、权力相对较弱,因而在分配、获取社会财富时较少较难的一种社会群体。因而他们处于较贫困状态。比如工人、农民,农民工,残疾人。弱势群体根据人的社会地位、生存状况、生理特征和体能状态来界定,它在名义上是一个虚拟群体,是社会中一些生活困难、能力不足或被边缘化、受到社会排斥的散落的人的概称。因而,就此来说,称作为人们心目中一直都很强势的代名词,如果说银行是弱势群体就很不可思议,让人感觉就是在说笑话,而尽管张建国的本义也有玩笑的成分,但也就此引发了一场银行是否弱势群体的争论。

  • 围城内外看银行弱势群体说


 其实读过钱钟书先生《围城》一书的人会知道这么一个道理,正所谓城里的人羡慕城外的人,城外的人羡慕城里的人。银行业作为一个行业依然是当然社会拥有高的声望与社会地位的企业,从而成为很多人想进入的行业,对于城外的人来说,银行依然风光无限。城里的人呢?曾经在某银行总行就职的向小田在2015年底撰文分析了银行高管离职潮的原因,他认为离职潮的根本原因是银行已经成为弱势群体了,危机感促使其离职。作者认为银行业目前内部承担了中国经济放缓、结构转升级型的矛盾与压力,而外在则面对着来自于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竞争压力,银行业整体不良资产上升与经营业绩压力日益加大,竞争的游戏规则却有所不同,这些促成了高管离职潮的发生。城里的人出来了,城外的人也会想进去,但是事实似乎表明,这至少已经不再是一个人们想象中的强势行业。

 其实,弱势银行论在舆情当中是颇受争议的,争议焦点既包括银行这个行业,更包括银行业从业者群体。前面提到银行业算不是什么弱势行业,但其实也不再像历史上的那么强势了,也许这个行业依然有着不小的吸引力,但是高管离职甚至离开银行业的现象表明了其吸引力在下降。然而,银行业依然是当今社会中的一个大行业,也是任何一个国家社会经济中的重要行业,所谓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有进有出是正常现象,进多出少或进少出多则只体现了行业前景或吸引力的变化而已。银监会统计数据表明,截至2015年底,中国有银行业法人数量为4262家,银行业的从业者380万人。查看网络上关于银行是否弱势群体的争议,显然能看到鲜明的两种观点:一类是从业者自身,尤其是广大中基层银行业从业者,他们用近乎于血泪泣诉的语言讲他们在这个行业的亲身经历与体验,让人深刻的体会到他们就是一个相对弱势的群体;一类是圈外的围观者,基于很少的认识,他们仍然向银行业从业者发难,认为他们根本算不上是弱势群体,相反是强势群体。

不同层级不同岗位的银行从业者对于银行的弱势有着不同的阐释与体会,贝叶思咨询认为,无论外界怎么看,城里的人最知道他们自己的苦,因而,所谓的弱势说不仅是一说而是真正的存在弱势的情况。比如,在刁难的顾客面前,银行服务人员为了内部考核,为了息事宁人往往不得不选择委曲求全,这在其他行业也可能会有,如果有他们也算是弱势群体。而从银行与其他行业比较,我们不难发现,银行作为一个经营风险的特殊行业,国家政策与法规对银行提出的要求是比较高的,在频频爆发的银行理财事件当中,政策规定或者法律裁决以及社会舆论总会将银行作为一个特殊的行业对待,比如,理财业务的录音录像规定虽然是保护银行与投资者权益的好事儿,但在业内人士看来总有被歧视的感觉,为什么别的行业不被强制要求这样做,而他们就要将自己日常工作置身于摄像头监控之下呢。

  • 强势银行变弱势群体

 强势银行在舆情面前为什么成了弱势群体?

 媒体跟踪热点的天然特性造就了银行易于成为舆情的热点,而“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的媒体传播特征则让很容易让银行站到媒体舆论的风头浪尖。坏事更容易被传播是舆论传播的一个天然特征。考虑到坏事的后果往往比好事更严重,更不可逆转。没注意到果树,还可以在其他地方找果子;但如果没注意到老虎,一切都完了。那些喜欢先注意好事的人,生存繁衍成功的概率较小。促使人们更多关注负面信息的基因,更容易传播,最终造成现在人类一个普遍心理:负面偏差。从媒体与受众角度而言,银行是一个特殊的行业,首先是银行是一个关乎每个人钱袋子的行业,是一个与资金的服务相关的行业,这个特点本身决定了银行更易于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而从风险的角度而言,银行的负面舆情有可能会给国家、社会、公众造成较其他行业更重要的影响,还有任何一个行业能比银行更能影响到自己的钱袋子吗,从而银行的负面成为大众与舆论关注的焦点。如果说负面舆情更易于形成舆论传播的焦点,而银行的负面舆情则更容易成为舆论热点。从而银行天然具备了成为负面舆情传播的基础。

 在负面舆情传播的过程中,在银行与政府及其客户或相关各方之间,银行容易成为弱势群体这个同样与其行业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传播先,从与政府的关系来看,银行在舆情中首先必须服从于大局,从而,银行必须承担起应有的责任;从与公众客户的关系方面而言,公众与客户往往被看作是实际上的弱者,在影响力方面远不如银行那么强势,从而舆论传播中容易成为受害方,银行则恰恰相反;从与媒体的关系来看,银行对传统媒体影响力早已经不再那么强势,而公众监督与政府监管等的多重压力之下,在新媒体爆发式发展的今天,银行更容易成为媒体传播中的弱势群体,这些则是由当前的社会经济大环境所造成的。

  • 须多方努力改变银行在负面舆情当中的弱势地位

 改变银行在舆情的弱势地位,并不是等于让银行一定要居于强势地位,而是要寻求一种相对公正的地位。从此意义上讲,需要多方努力来营造氛围。

 首先,从银行自身而言,打铁还要自身硬。如今银行业自身已经越来越清醒地认是识到这是一个经营风险的行业,因而,银行自身做好全面风险管理是改变自身舆情弱势地位的根本,每一家银行都必须从全面风险管控的角度,做好战略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法律风险、国家风险与声誉风险的管理,将自身风险降低到最低水平或者至少是可按的范围之内。做到无懈可击自然就可以化解舆情风险。

 其次,从政府角度而言,在不断加强与完善银行监管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认识到银行发展所面临的实际情况,根据实际情况做好相关政策的制定与管控,从政策角度做到对银行舆情地位的科学界定与处置。同时,政府也需要组织各级各部门加强相关宣传工作,在处理与银行相关的关系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到银行的独立市场主体定位,客观公正地做好舆情管控工作,而银行则应该积极地利用政府的公信力平台作用并积极响应政府管控,积极地同政府监管部门进行沟通。

 再次,从媒体的角度而言经,银行必须充分认识到媒体环境的变化,积极做好各类媒体的沟通与互动,化解媒体的偏见。过去的多年当中银行建立了一定的媒体资源,并与媒体保持了一定程度的沟通,未来主要强调从两个方面入手加强沟通:一是对于原有媒体在舆情事件各个阶段都要保持发声,避免失去先发优势、避免媒体被别人误导、避免媒体不客观、公正报道;二是加强建立与新媒体的沟通渠道,在新媒体上建立应有的媒体地位。

 最后,从公众的角度而言,银行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消费者与公众在与银行、媒体、政府等的多角关系当中的地位与其人群特征,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一是做好公众与消费者的媒体宣传并跟踪其意识的发展变化,做到对于公众看法或潜在的意识有比较清醒的认识,通过不断地跟踪可以在媒体宣传与日常举办的各类活动当中针对性的做好宣传与培训,从而增强公众与消费者的健全的消费意识与客观、公正地认识,公众满意了,消费者对于必须了解的风险明白了,了解了,则舆情风险解除了,银行就不会再立于舆情的危墙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