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18.03

【观点分析】2018年银行业声誉风险形势分析
来源:贝叶思(北京)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一、2017年行业声誉风险事件回顾

回顾2017年的银行业,在政策强化监管的背景下,声誉风险事件表现出了一些新特点。根据贝叶思咨询最近推出的《2017年中国银行业声誉风险案例精编》,2017年主要声誉风险事件集中表现在以下几点:

  • 信贷违约和债券违约导致的声誉风险是风险管理的主要风险集中区

信贷违约与债券违约事件并非什么新的风险事件,但2017年开始表现出一些新的特征。对于银行业而言,信贷风险既是其风险偏好,也一直是最为重要的风险来源之一,而由此引发的声誉风险事件对于银行则会形成叠加损害。债券违约一方面对承销银行直接造损失,另外对于涉及贷款的关联企业同样形成重要的贷款风险。

  • 操作风险诱发的声誉风险事件

操作风险一直是诱发大量声誉风险事件的重要风险源,也与其他各类风险交叉形成重要风险。根据《2017年中国银行业声誉风险案例精编》,操作风险导致的声誉风险主要集中在三类:分别为银行操作风险、客户操作风险、合作伙伴操作风险。

从银行业主要产品与业务风险角度来看,2017年诱发声誉风险事件的主要包括:银行卡包括信用卡导致的舆情事件;理财产品导致的舆情事件;服务收费与信息泄露的声誉风险事件等。

  • 政策与监管相关的声誉风险事件

而2017年最典型的应该是因政策与监管处罚而来的声誉风险。根据《2017年中国银行业声誉风险案例精编》,2017年,不完全统计的各类监管处罚数量累计达到接近3000件。监管处罚一方面对银行形成了直接的经济损失,另外一方面更为关键的是形成相关的声誉风险影响。从部分典型事件来看,从事件初次在媒体披露到最终处罚之间长达数月,而其间类似传播不断,而处罚作出之后更是被长时间大量传播,对银行造成的声誉风险不言而喻。

而除上述之外,与银行全面风险管理(八大风险)相关的声誉风险事件仍多有发生,包括谣言诈骗等不同类型的声誉风险事件仍是银行业必须预防和应对的风险事件。然而从2017年银行业加强监管的背景与政策处罚情况可以预期2018年,以监管政策为核心研判2018年的声誉风险事件仍是重要的参考思路。

 

二、2018年行业声誉风险形势分析

化解金融风险仍是2018年监管大势。而根据截至2018年3月初监管部门作出处罚的情况以及两会前监管部门发出的政策预期来看,2018年银行业声誉风险将需要重点关注的焦点将会围绕着资管新规、理财管理、股权管理等展开。化解金融风险仍是2018年头等大事。

基于化解风险的宗旨,资管新规中将进一步明确去通道、去杠杆、去刚兑的要求。在“三去”的大背景下,银行理财与信托业务均将受到大资管整顿的影响。委托贷款、信托贷款作为通道在资产管理领域被广泛应用,银行通过委托贷款方式将资产管理资金投向于非标资产。据统计有14万亿委托贷款与8万亿信托贷款将受影响,2018年1月5日,银监会下发《商业银行委托贷款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对委托贷款的资金来源进行了限制,对资金使用方向提出了要求,对银行自营贷款和委托贷款的风险隔离划定明确规则。2017年以来,在强监管下,资金从表外通道回流表内,增加表内负债,推动表内贷款增加,将是2018年的趋势。

在去通道、去杠杆的背景下,银行理财增速持续放缓。根据最新数据,2018年1月,银行理财产品规模延续了增速放缓的趋势,同业理财产品规模和占比连续12个月环比下降。

2018年的监管过程中,基于化解信贷风险的考虑,将进一步加强不良贷款管理。控制贷款风险是监管的需要,但同时必须防范行业易的声誉风险事件。根据2018年最新资讯,银监会正在摸底不良贷款情况,银监会审慎规制局局长肖远企表示,对信用风险进行排查摸底有多种监管手段和工具,包括不同形式的压力测试、非现场监管和现场检查等,摸清信用风险底数后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随着房地产领域去杠杆的房贷监管措施推进,截至2018年初,房地产贷款逐渐成为稀缺资源,“贷款难”的问题开始出现,而不同的银行正或多或少地遭遇到贷款难的舆情,打开百度搜索,与贷款难有关的舆情传播量正明显增加,不排重不筛选的舆情量已经达到1010万条以上。

浦发银行成都分行瞒贷事件引发重大声誉风险(384000)。自,从2017年4月初发舆情,几经波折与舆情反转,最终浦发银行成都分行于2017年12月被银监会查处,舆情爆发,百度搜索结果当中有38万4千条相关舆情。在此舆情事件当中,浦发银行成都分行利用1493个壳企业,以腾挪不良贷款,营造出长期“零不良”的繁荣假象。不难想像,事件的发酵会造成恶的影响,一方面让人感觉银行内部是否大量存在如此“自制”不良资产的现象,降低了社会信任度,另外一方面,也让不良率数字存在显性化增加的风险。

肖远企表示,2018年信用风险整体形势有喜有忧,国内经济形势整体稳中向好,是做好银行业信用风险防控的重要支撑。新动能、新业态不断发展壮大,成为银行业新的利润增长点,也为防范信用风险提供了有利条件。银行业抵御信用风险的“弹药”比较充足,拨备覆盖率超过180%,资本充足率为13.65%,拨备和资本合计约为21万亿元。

肖远企同时坦言,当前信用风险防控也存在一些不利因素。一是大量信贷资源沉积在产能过剩行业,甚至是“僵尸企业”,还有一些信贷资源过度集中于一些快速发展的跨行业大中型企业,是威胁信贷资产质量的隐患;二是部分银行资产分类不真实、不准确,甚至还存在不良资产的隐藏、转移以及虚假出表等问题,信用风险防控能力也不充足;三是银行信用风险防控的外部环境还不够完善,信用法制环境不健全,一些地方还存在地方保护主义以及逃废银行债务等情况。

“整体而言,银行业信用风险形势比较稳定,但还存在潜在风险隐患,特别是一些结构性、周期性和体制性因素,可能会造成不良贷款仍将持续暴露一段时间。”肖远企表示。

具体到理财业务的风险与监管,银监会创新部主任李文红表示,根据“资管新规”的总体要求,银监会对现行监管规则进行了系统梳理,研究借鉴国内外监管实践,起草了银行理财业务监管办法,拟作为配套细则适时发布实施。

李文红表示,希望商业银行统一认识,主动作为,认真分析理财业务发展趋势,研究制定理财业务战略转型规划,及早启动系统开发改造工作,抓紧推进理财业务规范治理,为新规出台后更好实现平稳过渡奠定良好基础。

具体到股权乱象,为从源头上防范风险,解决商业银行股东和股权方面存在的乱象,银监会制定了《商业银行股权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了“三位一体”的股权穿透监管框架。

银监会法规部主任刘福寿表示,将着重从六个方面来推动办法的实施,包括加强培训、指导商业银行加强股东管理、严格股东资质、组织开展商业银行股东履职和履约情况评估、将中小商业银行股权管理纳入2018年现场检查计划、加大对商业银行及其股东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此外,他表示,银监会已经启动《商业银行股权托管办法》的起草工作,探索通过股权托管制度,提高商业银行股权管理规范性和股权信息透明度。

针对2018年的银行业,我们必须认识到上述背景下仍存的潜在风险,比如,在不良资产债权处置的过程中,如何健康地实施债转股,确保不出现为纯粹为降低不良率数字而形式化的债转股。而类似事件一旦出现就是重大声誉风险事件。


010-63161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