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17.03

两会遏制“脱实向虚”政策解读
来源:贝叶思(北京)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一、“脱虚入实”政策大有必要

1.1概念解读

“脱实向虚”或者“脱虚入实”都是从资源配置角度来讲的,从金融确切到资本的角度来看是指资本的“脱实向虚”或者“脱虚入实”。实即实体经济,虚即虚拟经济。

实体经济。结合不同的专家解读,实体经济可以理解为有具体产品或者具体服务的经济,包括农业、工业、交通通信业、商业服务业、建筑业、文化产业等物质生产和服务部门,也包括教育、文化、知识、信息、艺术、体育等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服务部门。实体经济始终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虚拟经济(Fictitious Economy)。是相对实体经济而言的,是经济虚拟化(西方称之为“金融深化”)的必然产物。经济的本质是一套价值系统,包括物质价格系统和资产价格系统。与由成本和技术支撑定价的物质价格系统不同,资产价格系统是以资本化定价方式为基础的一套特定的价格体系,这也就是虚拟经济。广义地讲,虚拟经济除了研究较为集中的金融业、房地产业,还包括体育经济、博彩业、收藏业等。

贝叶思咨询分析认为,谈到遏制金融机构的“脱实向虚”或者发展“脱虚入实”其政策实质在于要求金融资源确切到资本要避免过度脱离实体经济向虚拟经济配置的倾向,要实现资本更多地进入到实体经济。简单来说,金融资源的配置趋势是更多地支持产品与服务的发展,通过产品与服务的提升与增长来获取协同地经济发展,虚拟经济必须与实体经济保持同步,其意义在于避免形成过多的资本泡沫与过度通胀,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健康平稳发展。

 

1.2政策背景

总体分析认为,截至2017年初的近两年来,中国经济“脱实向虚”的迹象明显显现,引来市场的担忧。比如,面对实体经济运行中遇到的困难与挑战及环境的压力,部分地方政府与实体企业认为搞制造业没有出路,或把制造业等同于“夕阳产业”,或认为工业化任务已经完成,甚至提出退出制造业。也有部分地方不顾经济发展阶段与实际条件,热衷于搞金融、虚拟经济,包括热衷于资本运作,开银行、办信托、炒股票,通过炒热房地产来聚集资本资源,导致许多企业乃至政府部门“重虚轻实”、“脱实向虚”。

2017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促进金融机构突出主业、下沉重心,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防止脱实向虚。而在2016年“两会”的记者招待会上,李克强总理则明确:“金融机构还是要着力去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的健康发展,绝不能脱实向虚。”。

而2017年的“两会”上,“脱实向虚”也是代表、委员们最关心的话题之一。让人充满信心的是,“两会”上不仅看到了代表、委员众多的调查发现和建设性意见,特别是看到了职能部门的具体工作措施。

 

表 1 2017年两会期间部分领导、代表与专家“脱实向虚” 相关的观点

领导人/专家

主要观点

2017年3月5日

李克强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促进金融机构突出主业、下沉重心,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防止脱实向虚。

2017年3月8日

郭树清

在两会“部长通道”上回应关于银行业“脱实向虚”问题时表示,银行业在房地产、“脱实向虚”、服务实体经济不力等方面的问题,都是发展中必然遇到的,但所有问题都能解决,风险都能得到化解。

2017年3月13日

张天任

他2017年的建议中有一份是《防止优质资源“脱实向虚”,着力振兴实体经济的建议》,认为应该在改善企业发展环境的同时,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

两会期间

张勇

虚拟经济产生于实体经济,它也要服务于实体经济,这个原则是不能变的,政府在制定政策措施时,也要始终坚持和贯彻这个原则。

两会期间

陈雨露

拓宽金融之水流入实体经济之田的渠道,具体举例可设计于京津冀协同发展养老产业思路中。

两会期间

杨凯生

“脱实向虚”要注意的是,许多实体企业拥有一部分资金后,把主要的投资方向、投资兴趣集中在金融业务、金融产品上,而没有真正地投入到自己的传统主业上、投入到自己的生产制造上。

两会期间

宗庆后

营造有利条件推进产业转型与升级

两会期间

杨元庆

我国经济呈现明显的“脱实向虚”趋势,社会资本加快由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向以金融、房地产为代表的虚拟经济转移。这不仅对中国经济和消费趋势带来了不利的影响,更严重的是影响了中国实体经济发展以及实体经济企业的信心

 

二、原因复杂问题多多

 

一般认为,当前中国经济“脱实向虚”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 首先,尽管M2保持12%至13%的增长速度,但企业仍然面临融资难融资贵。

  • 其次,融资产增长很快,实体经济增长却比较慢,且实体经济回报率远低于虚拟经济。

  • 结果资金从金融部门流向实体经济的各个环节中,出现两类情况:一是,资金在金融体系内部“空转”,或是进行套利活动自成闭环,或是人为拉长流转链条,虽然最终进入实体经济,但造成融资成本的提高。二是,资金流入实体经济过程中存在配置错位,主要表现是资金过度流向房地产。

  • 甚至有些地方不顾经济发展阶段与实际条件,热衷于搞金融、虚拟经济,包括热衷于资本运作,开银行、办信托、炒股票,通过炒热房地产来聚集资本资源,导致许多企业乃至政府部门“重虚轻实”、“脱实向虚”。

实体经济转型路遇资本“脱实入虚”矛盾突出。关于这一问题,2017年3月13日,全国人大代表、天能集团董事长张天任告诉中华工商时报记者,他发现,一些行业产能过剩,盈利水平下降,企业税费负担较重,又面临“融资难、融资贵”、劳动力成本上升等,这些问题叠加在一起,让实体经济的“生存土壤”恶化;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资本开始“脱实入虚”,追求在虚拟经济中自我循环,资产泡沫不断加大,离实体经济越来越远。

贝叶思咨询认为,产生过度“脱实入虚”的情形有着复杂、深层次的原因。首先,从实体经济来看,我国经济正处于一个优化升级的关键阶段,在此过程中,传统产业因为消费需求以及政策限制等问题出现一个调整阶段,在此过程中企业出现了资产质量下降、经营状况下滑,投资风险加大。而同时,部分产业由于存在污染环境方面的问题,无论是从人民反馈还是政策层面都属于限制的对象,也不利于其发展。其次,从虚拟经济来看,以房地产价格为代表的虚拟经济则表现出持续繁荣的情况,尤其是在实体经济陷入调整的背景下,对资本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从而使得资本更多地进入了房地产市场,而投资渠道的匮乏,加之房地产市场的刚需特性,更是从需求端拉动了资本的流入,形成一定程度上的泡沫效应。再考虑到债市、股市等的投资或者投机易于让资本见到近期收益,在实体经济转型的关键阶段,易于产生资本向虚的投机性行为。

而过度的脱实向虚所导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实体经济转型与创新得不到有效地资本支撑而受阻。由于资本的近期趋利性的走向虚拟经济,更多地是直接的资本游戏,“以钱生钱”而不是以实体经济的长远创新最终带来创新的产品与服务驱动投资收益,会让实体经济面临更为困难的发展环境,转型与创新的进程受阻或受到牵掣。

二是虚拟经济空转而造成泡沫、带来危机。一方面是房地产投资风险在积累,一旦泡沫过大,会对整体社会经济带来沉重打击;二是实体经济自身在融资过程中,将得到的资本违规投向虚拟经济,实体项目受到影响的同时还加剧的金融领域的风险;三是股票市场需要的正常的融资功能会因为过度的炒作而变坏,如果监管不到位,会出现很多不健康的融资问题,从而影响未来的市场融资功能。

三是结合上述两点最后可能造成经济发展出现两张皮的危险运行格局。原本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有机结合、相互推进共同推进经济发展的局面一旦变成为一个走弱一个走强,最终的结局就是经济运行的危局。

 

三、遏制金融机构“脱实向虚”需两手抓

遏制金融机构“脱实向虚”的关键,首先在于振兴实体经济自身。

实体经济是强国之基,振兴实体经济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任务,是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根本。振兴实体经济,推动“脱虚向实”,当务之急是加快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提升实体经济的利润率。对此,有专家提出以下几方面建议:

 第一,强化重点领域或关键环节的技术开发,提升产品与服务质量。 必须强化重点领域或关键环节的技术开发,加快构建先进管用、开放兼容、自主可控的现代技术体系,以技术的群体性突破引领新兴产业发展,促进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振兴实体经济的综合改革配套措施,包括财政、资金、产业政策的支持与引导。从微观角度来说,要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尤其是最大限度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应通过以消费品标准和质量提升,倒逼制造业转型升级,生产精益求精,提供高品质的商品与服务,促进“中国制造”发生“品质革命”。实体经济推动消费升级带动整个经济发展。

第二,主战场在制造业,路径是结构升级优化,核心是创新发展。通过结构升级优化提高劳动生产率,按照生产要素相对价格变化和比较优势变化方向,通过市场机制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坚持创新驱动发展,除了加快发展新兴产业,重要的是用创新推动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畅通投融资渠道,让资本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发展壮大新动能,以生产率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经济增长动力从投入驱动向创新驱动或生产率驱动转换。 

第三,顺应产业变迁趋势,促使产业升级向形态高级、分工复杂的阶段演进。历史证明,旧经济低迷往往孕育着新经济的可能。在实体经济的寒冬之中,对于能在逆境中保持增长甚至爆发出强大生命力的制造类企业,应当通过拓展产业价值链,提升产业附加值,运用产业政策、金融工具帮助支持实业,助力制造业转型升级,推进传统产业实施技术改造、智能改造、绿色改造等。实现传统企业和传统产业改造升级,通过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更加适应市场需求的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等

 第四,“放水养鱼”,降低经营成本。采取有效措施消解土地使用成本,解决好劳动力成本、融资成本、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的问题,消化原料、能源与环保成本变化快的因素,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解决好实体经济生存问题。所有成本的上升,都会侵蚀实体企业的利润空间,有些企业消化不了,就难逃破产淘汰的命运;有些企业虽然勉强维持,也会处于持续亏损状态。以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为重点,合理降低企业税费负担,有效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着力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进一步降低企业用能用地成本,较大幅度降低企业物流成本,提高企业资本周转效率,鼓励引导企业内部挖潜。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支持实体企业技术改造、设备更新、研发投入。  

第五,加强产权保护,提振民企发展信心。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激活民间投资,给民间主体的投资行为以安全性保证,让民间主体“愿意投资”。加强产权保护的社会意识和氛围,增强政府的契约意识,完善民营企业公开、公正、公平地参与市场竞争的制度环境。让实体经济能够获得行业的平均利润,增强他们投资和创新的积极性。打破长期以来所说的“玻璃门”,实现公平准入,尝试实施金融服务与石油、天然气、铁路、民航等领域的部分市场开放、产权开放,促进民间投资政策落细、落地与完善,多设路标,少设路障

期间人大代表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可供参考。如2017年3月13日,全国人大代表、天能集团董事长张天任建议:政府要进一步降低实体企业税费成本,实实在在地增强实体经济发展的内生增长动力。进一步清理和规范涉企收费,持续为实体经济减负;对于具有专款专用性质的税种或费种,根据实际情况考虑以支定收或差异化征收,防止征缴政策一刀切。进一步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让国民资本真正回归实体经济的“信心土壤”。应采取多措并举的有力措施,彻底根治“虚拟经济”与“地产经济”的野蛮生长;坚持虚拟经济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积极发展多层次金融服务。

针对如何引导金融资源更多地流向实体经济,分析人士称货币政策相当重要。中银国际证券分析师朱启兵表示,振兴实体经济与防控金融风险,其实质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即资金“脱虚向实”,降低金融领域的杠杆率,使资金更多流向实体经济。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表示,抑制泡沫是振兴实体的必要准备,而振兴实体是抑制泡沫所要服务的重要目标。要抑制资产泡沫,意味着要引导信用的适度扩张。而振兴实体,则意味着要使金融服务于实体,把握好稳增长与防泡沫之间的平衡。

 

 

四、银行业需要积极做好政策预期及应对

 

根据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实体经济从来都是我国发展的根基,当务之急是加快转型升级。”重点指出了实体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也点明了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重点。而虚拟经济的地位相反也得到定位,虚拟经济必须辅助于实体经济的发展并助力于实体经济的转型与升级。

贝叶思咨询认为,结合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已经多位人大代表与专家就此发表的意见,此次两会期间对于治理脱实向虚的问题已经初步形成了一致的意见,未来进一步的落地产业、财政与金融政策等举措有望逐渐落实。实体经济是最为可靠的财税收入来源,而就此政府势必要通过财税支持实现实体经济优化造血功能,从战略上解决问题。该政策在根本上会改变企业与部分地方政府对实体经济的认识,减少向虚拟经济投入的盲动性。

对于银行而言,必须充分认识这一政策取向的根本意图,在此基础上调整、优化未来的战略,与政策相向而行,借政策的春风推进银行业自身的转型与发展。预计未来,人民银行相关的对于银行支持实体发展相关的金融政策将配套推出,而未来银行监管政策也将重点治理“脱实向虚”的问题。在此过程中,银行业自身必须抓住机遇,战略性地优化业务方向,加强自身的经营与管理,充分抓住政策机遇来很好地应对来自于不良资产、债市违约等领域的挑战。

具体来看,银行业者需要根据政策与监管要求,加大对实体经济转型与升级相关财税政策的关注力度,跟进相关政策关注未来资金投向。另外,需要针对已经投放的资金或运作中的项目,充分考虑企业项目资金“脱实入虚”的倾向,做好对相关项目的监控,切实保障银行投放资金的正确使用,结合项目实际投入、资金帐目以及管理等细节情况,进行监控,确保资金在实体经济项目上得到恰当利用。同时,银行还要结合自身情况做好对资管业务的监控,在规避风险的基础上,助力于实体经济项目的有效运转。